楚国攻打宋国睢阳,宋向晋国求救。晋派大夫解扬去宋国传达命令,说晋军已经开拔,要宋人坚守城池。可是,解扬在路上被楚人抓获,楚王威逼解扬对宋人诳说晋国根本不能救宋,解扬假意答应了。可他登上楼车后却喊道:”我是晋大夫解扬,不幸为楚所俘,他们威逼我劝诱你们投降。我假意应承,好借机传达消息,我主公亲率大军来救,很快就会到了。”楚王大怒,认为他不守信用,喝令将解扬推出去斩首。解扬面无惧色,理直气壮地答道:“我根本没有失信,作为晋臣的我如果取信于你楚王,必然失信于晋君。假如楚国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自己的主子,取悦于他人,你说这是守信用还是不守信用呢?好了,没什么可说的了,我愿意立刻就死。以此来说明楚国对外讲信用,对内则无信用可言。”楚王听后怒气顿消,感慨地说:“解扬真是个忠臣烈子啊!”就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国。晋国授予他做上卿的官爵。
  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文明中,“信”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与“忠”、“孝”、“节”、“义”并提。对于“信”的坚守,有时就体现了人格的高下,受人敬仰亦或遭人唾弃。《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这个著名的故事就表现了“信”的力量。解扬将计就计,利用楚人的粗疏,直传君命!这种冒险之举,充分表现了解扬的智慧,在几乎无法完成使命的困境中,巧妙地把楚王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是大智,也是大勇,而其智勇均是以他的人格与信念为依托的。解扬正气堂堂地阐述他对“信”的理念,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同凡俗的亮节高风,一代雄主楚庄王在这种真正的人杰面前,也不得不以“舍之以归”来表达自己心底的敬服了。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一派大义凛然,言之凿凿,雄辩滔滔,焕发出“信”的大节与大义,解扬的人格与生命光华正是在这“信”的高张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

原文: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左传·宣公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