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之外的儒家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勇和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气节、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滕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轻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永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
  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
  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二、中华传统美德之温良恭俭让

  “温”,“敦柔润泽谓之温”,即“温和”的性格。
  有句名言叫“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对人生的重要可见一斑。孔子崇尚中庸之道(中庸其至已乎,民鲜能久矣),性格亦是如此。前文提到孔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不自以为是,就不会使人畏惧,学习就不停滞不前),正体现了平易近人的温和性格对求学做人的重要。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即“良善”的心地。
  良是平易正直,善是与人为善。良善的人必然是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实际上就是孔子“忠恕”——即“仁爱”思想。
  在这里简单分析论语中的一段对话: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则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面这句直接点明了“良”。为什么说恕就是仁呢?字义上看恕,上面是“如”下面“心”,意思就是说,如人如己之心,就是后面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要求。再从字义看仁,左边是“人”右边是“二”,意思就是说,考虑问题要推己及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仁的表现。所以“恕”“仁”,都是一个“良善”的意思,只是上下左右角度不同而已。
  孔子的良善,要求对父母兄弟从孝悌根本做起,对君臣(领导下属)朋友从忠信落实。做到良,也就做到了仁,做到了圣人之道。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即“恭敬”的态度。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由此可见,恭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为人处事外庄而内敬的态度。有“恭敬”的态度,才会有诚意正心。
  子游问孝时,孔子就指出养父母之孝,若没有“恭敬”之心,那么与养犬马无异了。一个人要成功,必然要恭敬对人:父母老师以及圣人之道,同时要恭敬对事:十年寒窗苦,才能一朝天下闻。“恭敬于礼,远耻辱也”,恭敬的人也能远离灾祸。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即“俭朴”的美德。
  大多数人,应该都希望这一生能大富大贵,却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富贵。先看“贵”,人敬而爱则贵。如果一个人能得到他人、社会的尊敬和爱戴,获得应有的地位,无论是政治社会上的实位,还是人民心中的“虚位”,都应该是一个贵人。那什么又是“富”呢?知足而不求于人则富。
  人若是能知足常乐,不求于人,当然富有了,因为他不缺啊。不知足,求于人,有百万想千万,一辈子都穷啊。做到了“温良恭”,那就一定已经是个贵人了;古人说:小富由俭,大富由命。若能做到“俭”,就成富人。孔子是一生主张节俭,“与其奢也,宁俭”,为政者,施行仁政,更应该“节用而爱(人)”了。
  “让”,“先人后已谓之让”,即“礼让”的原则。
  让,包含了不争和能舍的两个方面。孔子的让,是专指礼让即退让、宽让、谦让、忍让等等,所有的让只要做到礼让:即合理有原则的让,一定能有好的结果。自古以来,做到礼让这种合理、有原则的不争、能舍的人皆能成就事业声名!孔融让梨这种小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大让,让今人传为美谈。孔子对君子“无所争”大加赞赏,对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更是褒扬为至德。

三、中华传统美德之修身齐家治国

  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齐家
  齐家也可为治家,语出《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清李渔《风筝误·闺哄》:“不会齐家会做官,只因情法有严宽。”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夫强异类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齐家,岂非怪谬!”
  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主旨〕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
  治国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四、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十章八则

孝以顺敬双亲,劬劳报恩,人子事亲,顺承意命,克尽天良
悌以手足情深,恭兄友弟,兄友弟恭,穆穆棣棣,和气相亲
忠以尽责力行,事持坚贞,谒诚尽责,献身国族,正直无私
信以履约崇实,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言重九鼎,诚实毋疑
礼以伦常宗守,蹈矩循规,分别尊卑,谦恭逊让,言行安份
义以公道合理,贯彻初衷,患难相扶,荣辱与共,无分贵贱
廉以俭朴不苟,清白毋贪,知足常乐,操守高洁,俭朴节约
耻以私欲有戒,心身知辱,不贪财色,知足常乐,明所羞惭
仁以天道博爱,毋轻伤残,爱已及人,体恤天物,博遵人道
智以聪明悉辨,力学求知,广求见识,审察是非,奋发自励

不欺:恶臭以慎独
不伪:虔衷以诚意
不贪:戒争以崇义
不妄:正心以格欲
不骄:虚怀以纳善
不怠:奋力以为功
不怨:恕人以消恨
不恶:去憎以通情

【关闭窗口】